分享至社群

提要

經濟部技術處多路齊發 助攻產業創新轉型 配合政府科技專案 實踐低碳商業化


塑膠的低碳封閉循環經濟。工研院/提供

塑膠的封閉循環雖然有好處,但在淨零排放議題崛起前,主要驅動力還是以減少廢塑膠汙染為主,屬於較被動的驅動力,對於創造塑膠的循環經濟誘因較低,僅能藉由政策上採取延伸生產者責任(EPR),從制度上要求製造、輸入塑膠業者負起回收清除與處理責任。我國實施多年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制度,就是在此制度運作下,藉由回收基金補貼清除處理業,每年回收近20萬公噸廢塑膠容器,其中寶特瓶(PET材質)回收率高達95%。

回收的廢塑膠容器,透過分選、清洗、粉碎等物理處理程序,產出塑膠破碎瓶片,可做為塑膠加工再製的「再生材料」,達成封閉循環的目的,但由於廢塑膠在品質純淨度上仍不易與石油煉製所製造的「原生材料」相比,因此再生材料在售價上往往低於原生材料,應用方式也常採用降階再利用,一旦再利用範疇脫離政府公告應回收項目,即不易再回到封閉循環體制,無法達成「多次封閉循環」再利用。在經濟誘因不足下,一般再利用業者為控制成本,無法投入更先進的再生技術,導致廢塑膠的再利用仍與「永續循環」的精神有差距。

全期暖化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的趨勢下,國際品牌大廠開始設定淨零排放目標,使用塑膠再生材料,變成減碳的手段之一,於是塑膠再生材料的價格水漲船高,甚至超越原生材料,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。企業也積極精進塑膠再生技術,使再生PET材料品質達到食品包裝用等級,實現瓶到瓶的永續封閉循環。

國際資產管理公司與採購組織共同發起的非營利組織「碳揭露專案(CDP)」,在2023年首度將企業與塑膠相關的風險因子納入問卷,要求企業揭露例如包裝材質、處理塑膠的方式,這些資料將提供企業客戶和投資人所用,進一步影響企業客戶採購與投資者意願。塑膠應用廣泛,目前還有許多非屬公告應回收的廢塑膠,例如塑膠袋、包裝膜、混合複雜材質的人造纖維如舊衣等,皆須開發新的技術,以擴大廢塑膠再利用範圍。

經濟部技術處致力協助產業創新研發轉型,配合政府「5+2產業創新計畫」,推動永續科技,並將資源循環列為研發重點之一。以科技專案委由工研院執行「塑膠循環創新材料與製程開發技術」計畫,利用廢塑膠與舊衣的化學回收法轉化成新材料,舉例來說將回收寶特瓶PET材質轉化成熱塑性聚酯彈性體(TPEE),後續可應用於車用密封膠條、進氣管、軸套,或工業用管件、連結件,以及民生用途之鞋材、塑身衣等多種用途。

另開發出以PET材質經化學法反應,轉化製造出生物可分解聚酯PBAT,可用於塑膠膜、袋等廣泛用途。針對混合廢塑膠開發異型押出技術,將混塑/植纖再生母粒製成戶外造景塑木板材。此外,尚有橡膠、聚氨酯(PU泡棉)的解聚再生、可熱解鏈熱固性樹脂開發技術,皆是可擴大塑橡膠再利用之先進技術。

我國2022年公布《台灣2050淨零轉型》12項關鍵戰略,其中戰略八「資源循環零廢棄」將塑膠列入十大關鍵項目,主要推動措施包含驅動塑膠循環再生。科技專案投入「塑膠循環創新材料與製程開發技術」扮演驅動塑膠循環再生、創造再生料市場的推手,大幅提升塑膠低碳循環商業化實踐的可行性。(作者是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基磐研究與知識服務計畫成員)

新聞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