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至社群

台灣智慧城市建設起步甚早,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推動,已獲得若干成效。在國際智慧城市評核組織(ICF)全球智慧城市評選(共13年屆)中,台灣先後有5個城市進入TOP7行列,占亞洲獲此稱號城市數的1/3,其中有2個被評為TOP1城市,但大陸近年急起直追,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,兆元人民幣規模的商機,更值得台灣爭取。

大陸起步晚但技術先進

台灣智慧城市注重服務性質的創新運用,譬如帶動市民便利生活的「悠遊卡」和「一卡通」,把各種類型交通服務、旅遊購物、行政服務等功能整合到一張卡片;新北市推出的政府服務雲端系統、醫療精靈、防衛科技城、福利補助自己查等項目;台中市政府推出台中市地理及防災資訊系統等應用。台灣智慧城市建設強調以人為本,圍繞市民需求進行整體規畫,充分運用物聯網、大數據、雲端計算等新興資訊技術,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組織和市民協力共同推動,提倡綠色永續等。

大陸智慧城市建設起步較晚,2012年大陸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僅0.65兆人民幣,但2021年提升至21.08兆元,2012-2021年期間,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7.2%。根據《2022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洞察報告》,截至2020年12月,已有900餘個城市展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。兆級的市場規模,讓智慧城市成為創新型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青睞對象。數據顯示,2017-2021年大陸智慧城市相關專利資訊數量複合增長率達62.7%,2021年智慧交通融資金額逾180億元,為5年來最高。大陸智慧城市的布局競爭,與領域內的科技創新,正在形成良性互動。

大陸智慧城市建設採取因地制宜策略,由各城市自行探索創新運用。比如上海借助遠程監測自動識別,電梯困人緊急救援平均時間縮短至7分鐘左右,成為造福民眾的智慧「小應用」代表。重慶(兩江新區)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,在220公里幹線道路上安裝了500多套各類路側感知、毫米波雷達、鐳射雷達等設備,每一秒即有1000-1400條數據回傳至兩江新區智慧城市平台,隨後數據資訊會被依次分發給相應道路中裝有車載接收的車輛,實現道路與車的智慧互聯。

台灣有多元的實踐經驗

大陸智慧城市建設仍處於起跑階段,大規模建設尚待進一步推進。可以預期,未來大陸智慧城市建設將升級城鎮化進程,為經濟發展創造新動能,並拉動投資與消費,打造新的就業機會,帶動民眾收入增長,提升市民生活水準。兩岸智慧城市領域應可互相借鑑,集納各自所長。大陸的優勢是市場規模帶來的發展空間,以及近年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;台灣則有多元的探索和實踐經驗,善於結合民眾需求進行場景運用。

事實上,台北、上海兩市輪流主辦的雙城論壇,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交流頗多。兩市對智慧科技、智慧醫療、智慧教育在數位經濟發展方面,都非常有興趣,為相關產業的合作交流打造了很好的平台,也創造出許多具體的成果,應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,規畫更多合作項目。譬如,台北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較好,兩地可在人工智慧上運用,如垃圾分類、智慧技術監督等方面進一步規畫合作空間。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亦有許多應用成果,有助於開展遠程醫療、社區醫院聯動、老人居家護理等,大陸在這方面有不小的需求空間。

從全球的角度,智慧城市建設是大勢所趨。資通訊科技仍在不斷進步中,將帶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,但同時也將出現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。譬如缺乏頂層設計規畫、資訊孤島不關聯、資訊安全面臨多重威脅等問題。兩岸「春暖花開」後,民間交流可望更開放,兩岸相關專業組織應攜手共同建構智慧城市國際標準。無論技術如何進步,智慧城市的建設應以人為本,合理利用高科技和大數據,打造低碳生活方式。

新聞來源